在呂梁山南麓的蒲縣大地,一座承載著798戶居民安居夢想的現代化社區正拔地而起。蒲縣山水福苑安置房EPC總承包項目是山西省重點民生工程,由山西建投華廈咨詢公司提供全過程造價咨詢服務,總投資5.03億元,總建筑面積13.36萬平方米,包含11棟住宅樓、3個地下車庫、3棟獨立商鋪及1條商業內街,建成后將有效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對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設計階段:動態管控錨定造價基準
針對項目復雜地質條件和必要的設計優化調整,項目咨詢團隊建立了設計造價管控機制。施行“編制人自檢—項目組同專業互檢—項目負責人復檢—技術負責人審核”的四級復核機制,編制人對照規范標準進行數據核驗,確保基礎數據零誤差;同專業造價師交叉審核,彌補個人專業盲區;項目負責人從整體視角復核各專業銜接,保障造價成果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技術負責人進行合規性終審,為項目造價管控把好最后一道質量關。這種遞進式審核機制既實現了專業互補,又確保了責任到人,使造價成果的差錯率大大下降。
建立嚴格的設計變更處理流程,由項目負責人帶隊實地踏勘,協同專業工程師與外部專家依據圖紙和資料進行現場參數校核和論證,確保技術方案與經濟指標同步優化。同時構建“設計提方案—造價評可行—雙方共修正”的協同模式,設計團隊提交技術方案后,造價團隊立即對方案進行經濟性評估,重點核查方案是否符合投資限額、材料選用是否合理、施工措施是否經濟;雙方根據評估結果共同商討優化方向,通過多輪專業對話與技術經濟比選,最終確定既滿足技術要求又符合造價控制目標的最佳方案。
采購階段:科學詢價精準施策
在采購階段,團隊通過科學詢價與精準施策構建了系統的價格管控體系。
在建筑材料價格管控方面,團隊建立了臨汾、太原、運城等地聯動的價格監測網絡,按月分計劃、分批次采集3家供應商的材料報價,形成實時比價數據庫。當市場價格波動超過5%時,項目負責人立即啟動應急詢價程序,組織專人走訪市場,快速完成價格數據采集,進行材料價格趨勢分析,對不利因素及時提請建設單位,并配合建設單位制定差異化調價方案,對施工急需的主材實行“隨行就市”的即時調整,對非緊急材料則采取“錯峰采購”策略。
在綠化工程造價管控方面,團隊構建了“本地苗圃基地—周邊花卉市場—跨區域苗木產區”三位一體的價格監測網絡。通過實地調研山西、河北等地苗木供應商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品類價格數據,為建設單位提供全面的苗木造價咨詢服務。同時推行“分級儲備”模式,既保障苗木的造價可控,又通過“以需定采”的分批次采購建議優化常規苗木的倉儲成本。
在設備采購管控方面,團隊通過分類建標、多維核價等環節的有機銜接,實現了成本優化與品質管控的雙重目標。以采購電梯為例,在前期準備階段,團隊依據普通客梯、消防電梯、無障礙電梯等功能建立差異化技術經濟指標,提前鎖定技術參數和品牌檔次。在采購實施階段,通過供應商比選、歷史數據調取和市場詢價三重機制鎖定合理價格區間,最終圓滿完成27部電梯核價工作。
施工階段:精細管控筑牢防線
項目地處山地地形,施工場地不具備存土條件,所有土方工程均需采取開挖外運并外購回填的施工方案,在客觀上增加了工程成本。同時12.8米的超深開挖深度更使基坑支護費用激增,造價管控面臨嚴峻挑戰。
針對土方運輸造價控制,造價團隊建立攻堅小組,協同建設、施工、監理單位深入施工現場,對原始地貌進行網格化復測,精準核算土方外運量和回填量;參與周邊土場反復比選談判,鎖定最優運距方案,使綜合運輸成本較原方案降低5%。
針對地下工程支護造價控制,造價團隊重點開展方案經濟性優化工作,聯合勘察設計單位對支護方案進行多輪比選,在確保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優化支護體系,有效減少了冗余支護工程量,降低造價22%;建立專項成本臺賬實施動態監控,確保每一筆費用支出都精準可控。通過系統化的造價管控措施,在滿足技術要求的同時實現成本優化目標。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造價團隊還建立了動態管控體系。構建“周核月結”的成本監測機制,每周采集現場進度與費用數據,每月形成造價分析報告,通過數據對比及時發現異常波動;實施三級審核制度,對每份設計變更和現場簽證進行“施工單位初審—監理復核—造價終審”的嚴格把關;建立成本預警閾值,當單項費用超支5%時立即啟動專項核查,通過組織專題會議分析超支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糾偏措施。目前,累計糾正成本偏差6處,核減不合理變更費用超百萬元。

如今,項目主體已全部完工、室外管網及園林綠化正在收尾。公司造價團隊將繼續做好工程結算審核工作,確保項目投資控制在目標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