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攻堅,BIM技術驅動一線創新實踐
創新的價值,最終要通過項目來兌現。在極具挑戰性的工程一線,八建集團項目團隊將“創新突破、奮發有為”的精神,融入以BIM技術為核心的每一個技術決策和施工環節,并在不同場景下展現出多元化的應用深度。

BIM技術驅動全流程協同與管理賦能。沁縣中心醫院項目團隊以BIM技術為核心驅動力,在8.2萬平方米的醫療建筑群建設中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升級。項目團隊創新采用“施工深化前置+結合進度的三階段深化”模式,在設計階段即通過BIM協同排查并解決了80%以上的潛在問題。施工中搭建的“5G+BIM智能建造平臺”,融合傾斜攝影與遠程協同等功能,實現了跨地域高效作業,使材料損耗率控制在3%以下,施工效率提升50%。最終,BIM數據無縫對接企業平臺,實現了項企一體化與重點工作提級管理,彰顯了BIM在提升工程品質與管理能效上的系統性價值。項目數字化應用案例入選中施企協工程建設行業互聯網發展典型實踐案例,成為醫療建筑數字化建造標桿。

BIM與參數化結合攻克異形結構難題。面對山西瀟河國際會展中心異形雙曲金屬屋面的超高難度挑戰,項目團隊展現了BIM技術在處理復雜幾何形態與精準下料施工上的突破。其技術核心是將BIM理念與Rhino+Grasshopper參數化建模深度結合。通過激光掃描獲取現場數據后,在BIM環境中進行碰撞檢測與誤差調整,并對屋面鋼板進行曲率核驗與板塊優化,最終輸出精準的加工和定位數據,將加工運輸效率提升近40%,確保了復雜設計理念的完美落地。

BIM與新興技術融合創新建造模式。在建投·祥澐國際地下室能源中心建設中,項目團隊創新采用“BIM深化+激光掃描+模塊化加工+裝配式安裝”四步模式破解了規模大、工期緊的難題。先通過BIM深化設計解決管綜問題,再將管道劃分為25個吊裝模塊和6組提升模型;結構拆模后,激光掃描獲取實體尺寸進行二次深化,確保模塊精準加工;最后通過工廠預制和現場裝配,大幅提升施工效率。這一模式成功將能源中心工期壓縮2個月,完美實現進度目標。
體系支撐,構筑激發創新的數字生態
當BIM技術在項目中點燃星星之火,企業層面的體系支撐則致力于形成面狀協同的系統性力量。八建集團的“奮發有為”,正體現在以數字化重塑企業的大腦和神經,推動管理模式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判”轉變。

2024年建成的數字化管控中心,正是這一理念的集中體現。它并非簡單的展示中心,而是一個集數字化指揮調度、安全風險管控、VR模擬體驗、案例成果展示及高效協同會議等于一體的多功能平臺。中心采用集團機關、工程公司和項目部三層級架構,配置了集團級數據看板23塊、工程公司級數據看板7塊,著力推進項目全要素管理和項企一體化數據管控。目前該中心接入50余個項目的視頻監控、指揮型安全帽,60余個項目的勞務實名制數據,以及上線190余個項目的質量安全檢查(累計檢查18000余次),有效地打破了信息孤島,促進了管控落地。這一“管控+調度”一體化的智能建造管控平臺,不僅為管理決策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還通過標準化的數據生產與使用規范,逐步構建起“數據治企”的良好氛圍。目前,該中心已累計接待各級政府、協會及兄弟單位交流20余次,組織八建集團層面多部門參與的遠程指揮調度4次,成為推動項企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平臺。

持續的創新與有為,離不開培育它的組織生態。八建集團通過構建“制度激勵—人才培養—成果轉化”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實現了創新能力的系統化培育和持續提升。在制度體系建設方面,集團建立了覆蓋創新全流程的規范體系,《數字化技術培訓制度》確保員工掌握前沿技術,《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對創新成果給予及時獎勵,《年度BIM、智能建造大賽制度》每年吸引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競技,形成創新行為的正向引導機制,使集團累計獲得134項行業獎項。人才培養方面,通過郭帥勞模創新工作室實施“課題攻堅+師帶徒”雙路徑,為集團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建立數字化人才梯隊,分層次開展BIM技術認證培訓,既解決具體技術難題,又儲備了持續創新的人力資源。成果轉化方面,將《BIM技術實施方案》《數字化管控中心應用實施方案》與項目管理深度融合,通過月度例會每月同步信息,篩選推廣優秀案例,實現優秀案例的快速復制應用。近三年來,已有20余項創新成果在50多個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千萬元。這種“研發—應用—迭代”的閉環機制,使集團在智能建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
從項目一線以BIM為核心的多點創新,到企業層面平臺與生態的雙重支撐,八建集團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清晰而堅定。這條路,始終由“創新突破、奮發有為”的文化理念所引領。
山西建投將繼續堅守這份文化內核,以硬擔當扛起發展責任,用實干踐行奮發有為,在智能建造的新征程上不斷突破,為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