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織機構
創新工作室以郝志強為帶頭人,成員有14人,共分為三個攻關小組,分別為裝配式施工技術應用研發小組,專利、工法、QC研發小組和裝配式建筑經濟分析小組,其中高級工程師4人,研究生3人。


二、科研條件
創新工作室設立獨立的辦公場所和實驗場所,投入資金十余萬元購置實驗儀器及相關數百種實驗材料。先后完善了內部軟件和硬件設備,配備了電腦、打印機、試驗設備等用品。


三、研究方向
1.裝配式剪力墻結構研發
依托泰瑞城住宅項目,圍繞施工過程中的疊合板施工、預制外墻板施工裝換層鋼筋定位、灌漿套筒連接等多項關鍵施工節點技術進行攻關。
2.裝配式鋼結構研發
依托晉建?迎曦園項目,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對裝配式結構體系、外墻體系、樓板及附屬構件等進行研究;對體系結構的合理性、抗震性能和工業化技術集成等方面不斷創新。
3.新型建造方式的研發
積極與院校合作,引進研發先進建造理念、技術,完善管理制度和體系,促進建造方式升級換代。
四、校企合作科研
開展校企合作,建立裝配式建筑實訓基地。已經與浙江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五所高校簽署校企合作協議書。培養大批畢業生到施工一線進行項目實踐,逐步對接裝配式建筑變革的新潮。借助高校的科研人才力量,共同致力于科技攻關和課題研究。


五、關鍵技術及重要成果
1.重點課題開展情況
(1)裝配式剪力墻節點抗彎承載力試驗
反力架由7根矩形冷彎空心型鋼組成,并對橫梁受力處進行了加強,以減少鋼材受力后的撓度及對實驗的影響。測試樣板間節點的抗彎承載力和滯回特性;研究豎向連接節點的破壞形態;驗證節點真實承載性能和檢驗工程質量。
通過現場試驗數據,得知裝配式剪力墻的開裂彎矩是設計開裂彎矩的132%,極限彎矩是設計值的138%。

(2)裝配式疊合樓板承載力試驗
在樣板間選取兩塊相鄰預制板,安裝傳感器,逐級堆載,靜力試驗。獲取荷載-位移,荷載-應變關系曲線,分析疊合板承載能力和變形情況。
現場試驗數據得知疊合樓板裂縫少,加載至7.5kPa疊合板出現少量裂縫;撓度小,加載至8.9kPa時最大撓度為短方向計算跨度的14/10000;疊合樓板在8.9kPa持荷數天,工作狀態良好,大于設計荷載2kPa。

(3)冬季施工裝配式剪力墻抗彎性能實驗
在剪力墻構件的兩面,高于樓板25cm處的位置上,設置6個千分表,用于記錄剪力墻構件底部在實驗過程中的位移數值。
試驗結果得知剪力墻底部與樓板拼縫處在加載彎矩為52.5kNm時出現初始裂縫;構件底部測點骨架曲線的線性段末端所對應的加載彎矩為60kNm,當荷載無法再增加時,彎矩為82.5kNm;滯回曲線呈“反S”型,構件開裂前未出現明顯的不可恢復的殘余變形。

(4)轉換層預埋鋼筋定位控制技術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工程轉換層施工階段,國內通常采用的定位方式,可調節空間小,施工精度控制難度大,如果監管疏忽,施工中極易出現操作工人切割鋼筋的現象,我們自主研究了一項轉換層預埋鋼筋定位控制技術,解決以上難題。

(5)裝配式套筒灌漿平行試件模具應用技術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采用普通灌漿套筒,在套筒上下位置各設置一個出漿孔、一個注漿孔,該套筒的灌漿路徑比較單一,一旦出現堵塞現象,整個套筒將無法灌漿,從而造成返工現象。基于上述原因,研究了一種裝配式多連通腔灌漿套筒施工技術。

(6)“產學研”合作——晉建迎曦園項目
針對山西地區8度抗震設防的特點,對以下幾點進行實驗:1、裝配式鋼結構樓板支撐體系監測;2、鋼管柱內的混凝土密實度檢測;3、強風作用下結構變形分析和高烈度地區抗震性能分析;4.ALC板、H型鋼梁側面填充板與鋼結構主體連接的性能檢測與試驗。
鋼筋桁架樓承板、鋁模板、木模板支撐體系承載力檢測試驗

鋼管柱混凝土密實度檢測
超聲波數據顯示
(7)裝配式鋼結構梁柱端板連接
本工程大部分采用寬鋼管柱,端板式節點,無隔板無牛腿采用,實現了鋼結構住宅建筑各組成部分的全裝配化,相比較普通鋼結構,隱式框架裝配式鋼結構體系用鋼量更為經濟,其戶型適應性強、空間更靈活,鋼梁和寬鋼管柱尺寸較小,便于隱藏在建筑墻體內,建筑空間靈活多變,室內無凸梁凸柱。構件截面尺寸小,填充墻體薄,可增加室內有效使用面積5%以上。

(8)裝配式鋼結構鋼筋桁架樓承板簡易支撐
鋼筋桁架樓承板簡易支撐結構,適用于可拆底模鋼筋桁架樓承板的模板加固,它包括底座,底座連接桿,絲套,鋁合金立柱,橫梁。該體系穩定性好,自重輕,安拆簡單,加快了支模和拆模的速度,縮短了工期。該項技術已申請專利。

2.所取得的關鍵技術、重要成果
泰瑞城項目依托郝志強職工創新工作室積極開展各項創新活動,在標準編制、科技項目立項、專利申報等方面都取得成效。
(1)科技項目:立項實施住建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2項;合作實施住建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1項。


(2)科技成果登記:6項山西省建設科技成果登記予以登記。


(3)編制標準:主編2項山西省地方標準,其中1項已發布。

(4)專利:已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


(5)其他:已獲批省級工法6篇,國家級QC成果2項,省級QC成果12項。
